超越罕病困境!從無藥可治到跨科整合照護 SMA病友迎接重生新未來
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王冠廷報導】今年55歲的王程麒是名勤奮努力的工程師,曾負責多個政府大型專案,並成功申請到上億元的研發經費。不過,他自3歲起便出現出步態不穩、容易跌倒的情況,且運動功能較同齡人落後。直到41歲,王程麒才確診為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」。他發生過從馬桶跌倒,手腳無力的情況,並且被迫以青蛙趴地的姿勢忍耐了一個小時;還經歷過多次重大跌倒與骨折,左大腿、左小腿、左肩膀和右腳踝都曾摔斷,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。

經過多年等待,王程麒去年初終於在高醫團隊的協助下,開始接受健保藥物治療,並且配合規律的復健。隨著治療逐漸見效,王程麒的體力有了回升,一年內不再跌倒,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;他希望未來病情能持續進步,並實現「工作到生命終結」的願望。

「超乎想像」國際罕見疾病日的啟發與醫療突破

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,是全球共同紀念的國際罕見疾病日。今年的主題是「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超乎想像」,這不僅傳達了罕病患者突破疾病框架,勇於追求多姿多彩人生的精神,也彰顯了醫學的進步,為病友帶來了新的曙光。

SMA藥物的進步 從無藥可醫到健保全面給付
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,同時也是「台灣SMA之父」鐘育志教授介以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」(英文簡稱SMA,全名為Spinal Muscular Atrophy)為例,講述了SMA的治療突破。SMA是一種由單一SMN1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退化性罕見疾病,患者會逐漸喪失運動功能,影響坐立、行走、說話及吞嚥,嚴重者甚至無法自主呼吸。

過去,SMA沒有可用的治療方法,但隨著醫學進步,現在已有多種SMA藥物問世,並逐步納入健保給付。鐘教授感謝政府支持,讓目前18歲以下發病的SMA患者(除長期依賴呼吸器的患者外)無論年齡或運動功能狀態,都能申請健保治療,並從治療中獲益,改變生活品質。

▲SMA病友王程麒與高醫鐘育志教授合照。

然而,台灣約有400名SMA患者,仍有部分病友尚未接受治療。鐘教授分析,這些病友可能因為症狀較輕微或對治療效果存疑而未尋求治療。他呼籲病友應該及早就醫,並強調及早治療能有效減緩病情進展,某些情況下甚至有機會得到改善。他也建議,若病友因家庭支持困難或就醫不便,可以尋求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的協助。

及早治療 SMA病友有機會為病程踩煞車,甚至進步
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梁文貞醫師指出,健保目前已涵蓋多種SMA治療藥物,包括背針、口服藥物和基因治療等,這些藥物不僅能有效減緩病情進展,還有機會改善病友的運動功能。研究顯示,SMA是少數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改變病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。

高醫神經部譚俊祥醫師補充說明,研究顯示,即便是上肢運動功能較差、無法自行吃飯的病友,或是3歲後發病且病程較慢的病友,只要及早治療,仍有機會維持或改善現有功能。對於成人SMA患者,近期治療也提供了有效且安全的長期治療方案,能夠減緩病情進展,並維持或改善運動功能。

前述的SMA病友王程麒,在接受健保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後,明顯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,並真切體會到「希望」的力量。王程麒回想治療前的日子,掛毛巾時總是雙手舉到一半就無力,刷牙或刮鬍子也無法單手完成,常需要左右手交替輪換至少五回。然而,在高醫團隊的幫助下,經過半年治療,他不僅能輕鬆掛毛巾,連刷牙與刮鬍子也能順利完成,左右手只需交換一次便能完成所有動作。

跨科整合照護 陪伴病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

梁文貞醫師強調,除了藥物治療,高醫針對SMA的多樣症狀與病程進展,提供了小兒科、神經內科、外科、呼吸照護、復健、骨科、口腔衛生及心理衛生等跨科別的專業團隊,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護,並陪伴病友一同翻轉命運,實現人生夢想與自我價值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健康夫妻,兩名兒子卻患罕病! SMA 擴大健保給付治療現曙光

不再眼睜睜等呼吸停止!健保給付治療藥費+整合性照護實現SMA平凡夢
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64463
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
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